《人民日報》( 2023年02月01日第06版)
盧佳倫在制作陶罐。記者 連錦添 攝
【絕活看點】
定中心、開孔、拉拔、鼓腹、斂口、折肩、卷口、做腰線……通過10余年苦心鉆研,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、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盧佳倫成功復原了薄胎醬釉器制作技藝。他的手作造型優(yōu)雅簡約,2017年,創(chuàng)下最薄0.3毫米的紀錄,厚度相當于雞蛋殼。
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(qū)黃石村,橄欖樹下一排陶藝工作室里,擺滿形態(tài)各異的壇罐,其中一種十幾厘米大小,造型優(yōu)雅、規(guī)整、簡約,陶壁的厚度僅0.3毫米,相當于雞蛋殼那么厚!這些精美的陶器便是出自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、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盧佳倫之手。通過近10年苦心鉆研,盧佳倫成功復原了薄胎醬釉器技藝。
薄胎醬釉器原產于福州洪塘窯,宋元時期在文人雅士中廣泛使用,后因時代變遷,逐漸銷聲匿跡,制作技術也漸漸失傳。
上世紀90年代,在福州三坊七巷改造過程中出土了一種宋代陶罐,胎壁極薄,陶片厚度約1毫米。一接觸這種制作薄胎陶器的技藝,盧佳倫便對此深深著迷……
為了復原古代技藝,2006年,盧佳倫到江蘇宜興丁蜀鎮(zhèn)進修一年,專攻細泥陶藝?;亻藕笏妨希媹D稿,不斷試做,“開始時,做壞的陶器被一車車倒掉?!北R佳倫說,經過10余年的磨礪,2017年,他的作品創(chuàng)下最薄0.3毫米的紀錄。
制作薄胎陶器,成品率只有3%左右?!瓣P鍵要心靜手穩(wěn),心手合一。”盧佳倫介紹,手抖,坯體會扭曲,拉坯到厚度1毫米以下時,保持形狀最難;工序要一次性完成,不能中斷,不能修坯。稍不留神,胎壁就會崩塌或扭曲。
在用泥上,盧佳倫的要求近乎苛刻,泥料須取自福州洪塘一帶,由閩江沖積而成的河道上的泥土,質地細膩,黏性好。采料后經數月的陳腐氧化,多次的淘洗、練泥、配比,才能制成精泥。
取來配好的精泥,盧佳倫開始在轉盤上嫻熟地操作,自創(chuàng)的各式工具都派上了用場。定中心、開孔、拉拔、鼓腹、斂口、折肩、卷口、做腰線……他一絲不茍,用手指感知著、控制著胎體厚度,掌握成型的臨界點,不差毫厘。
“挑戰(zhàn)極薄作品時,每一步都至關重要,當泥體快要塌下時,匠人要調動全身力氣進行搶救。”盧佳倫說,“從早上起來做,一天8小時,能做成功一個就不錯了。心要細,不能急?!?/p>
拉坯后,陰干、上釉、燒制,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。燒制也是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之一,爐溫必須控制好,要慢升、慢降,確保胎與釉膨脹收縮的同步,讓它們有機融合,防止開裂。
盧佳倫將國外博物館收藏的福州洪塘窯精品作為復原參考,不斷比對、完善作品。他的復原品,釉色光亮瑩潤、形制圓潤飽滿,弧線優(yōu)美、古樸自然,體現(xiàn)了宋元以來福州的人文思想。在放大鏡下,陶罐表面釉面結晶色彩斑斕,有的像銀河星辰,這是用古法調制原礦釉,經窯變產生的特殊效果。
福州地區(qū)歷史上陶瓷文化興盛。懷安窯、洪塘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播海外,但隨著時代變遷,行業(yè)逐漸式微……這一現(xiàn)象,讓盧佳倫心痛不已!在距他工作室100米的山坡上,有一座極具文化價值、長達70米的古龍窯。經他奔走呼吁,古龍窯2019年被列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。
轉盤悠悠,窯火冉冉。在復原薄陶技藝后,盧佳倫又成功復原、燒制了唐代懷安窯的部分品種,以青瓷茶具為主,他將其取名“榕窯”。他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,吸引年輕人才加入這個行業(yè),建立工坊、陶藝村或主題公園,復興陶瓷文化,“歷史上閩江口一帶窯口星羅棋布,我們要讓不息的窯火重放光彩!”他動情地說。(記者 連錦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