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兩年我國不斷優(yōu)化交通規(guī)范,包括與安全帶相關內容。據統(tǒng)計在正面碰撞事故中,正確佩戴安全帶可以降低57%死亡率,側面碰撞則可降低44%死亡率,翻車事故則可降低80%死亡率,可以說安全帶設計與駕乘人員安全防護息息相關。那么,國內車型目前安全帶設計水平如何呢?
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深入探索,并通過第三代哈弗H6(2.0T兩驅Max款)與長安CS75 PLUS(2.0T兩驅領航款)的對比,更加直觀地掌握新知識。
安全帶的誕生
1902年,在紐約一場汽車競賽上,一名賽車手害怕比賽中被甩出去,所以用幾根皮帶把自己和同伴拴在了座位上。恰巧在競賽過程中,汽車意外沖進觀眾群,導致數十人受傷,而這兩名駕駛員卻因為事先綁的皮帶而幸免于難,這是最初的“安全帶”。
而我們現在最常見的普通三點式安全帶,是在1959年被提出的。不過,當時的社會與媒體卻對安全帶產生極大質疑。但隨后通過收集真實交通事故數據,證明了安全帶的實用性,也才有了如今的順利普及,且逐步發(fā)展出兒童安全座椅、安全氣囊等其他安全配置,所以,說安全帶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(fā)明之一,并不為過。
安全帶的類型:科技實力
三點式安全帶是目前車型普遍配置的基本安全帶類型,即肩膀一側、腰部兩側三點固定安全帶,這種安全帶往往會存留一定活動縫隙,在發(fā)生交通事故時,縫隙會隨著慣性而增大,因此防護能力比較有限。第三代哈弗H6僅后排中坐使用這一類型,而前排主副駕與后排兩側使用的均是預緊限力式安全帶,而這種新類型的安全帶防護更為全面,且技術工藝要求更高,預緊限力式安全帶成為當下更為主流的配置。
預緊限力式安全帶工作原理就是在發(fā)生碰撞時預緊裝置會立刻感知到沖擊,同時瞬間緊繃不留縫隙,以保證駕乘人員在慣性峰值期間也能地被牢牢“拴”在座位上,不會從車窗飛出造成嚴重傷亡。而當碰撞峰值降低到一定程度,限力裝置工作讓緊繃的安全帶漸漸松弛,讓駕乘人員被柔軟的安全氣囊包裹,徹底化解沖擊,以保證車主可以第一時間解除安全帶迅速逃生,這一類型安全帶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駕乘人員發(fā)生二次傷害,還能帶來更加全面的防護。
而我們在來看看長安CS75 PLUS安全帶配置,其采用的是前排吸能式安全帶,后排全三點式安全帶配置。這種吸能式安全帶可以解決普通安全帶無法吸能的問題,有效吸收部分來自駕乘人員的慣性動能,從而減少碰撞傷害,再由安全氣囊來吸收余下沖擊,與預緊限力式安全帶屬于兩個工作原理,舒適度欠佳,防護性中規(guī)中矩。要注意的是,這種安全帶對于氣囊的配合要求極高,但長安CS75 PLUS并未像第三代哈弗H6一樣全系標配6安全氣囊,而是細分到車型上,因此選購時要多注意。
小結
安全帶是車輛被動安全系統(tǒng)中,很容易被忽視的部分。但在實際交通事故中,安全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作為安全防護的第一道關卡,千萬不要忽略這一細節(jié)。且安全帶選擇時,盡量要選擇非三點式安全帶,以達到更加全面的安全防護,避免出現綁了安全帶卻因為縫隙太大而飛脫的情況,同時,還要考量6安全氣囊、潰縮式吸能轉向柱等,所以,大家在購車選車時,要以安全為先,充分關注細節(jié)品質!